《无常》
鲁迅的《无常》写于1926年,发表于同年半月刊《莽原》第一卷第十三期,后收录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散文是《朝花夕拾》“最迷人的篇章”。鲁迅以“鬼”喻人,以“鬼”的世界来折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了对现实社会和人性扭曲的批判。
“无常”本来是佛家语,指世界万物无不在变异毁灭之中,后来引申为死。在民间他是勾魂使者,在一个人将要死时,阎王就会派他来勾摄活人的魂魄。
这一天,无常受阎王的委托,来“人间勾魂”,不过这回他的任务有点特殊,是自己堂房的侄子得伤寒外带痢疾病,被江湖郎中开错了药而要死了。而他看阿嫂哭得太伤心,就发了同情心,擅自决定“放阳半刻”,不过是晚死半点钟,却可以使母子俩多相聚一会。
(相关资料图)
这样的同情,本是“人”之常情,但在“鬼”的世界却不允许,阎罗王指责无常“得钱买放”,犯了受贿罪,因此重罚捆打四十大板。无常自然觉得万分委屈,以至有“冤苦”之感。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发誓要秉公执勾魂之法。从此之后,无常再无“人情味”。
鲁迅的《无常》中我们可以看到无常的的善良,这跟当时鲁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鬼而来写鬼背后的现实世界的人和事,以那些鬼的人情味来映衬当下我们的无情冷漠和麻木。
现实社会中,人们逐渐变得冷漠、麻木,到处都充满了人性的卑劣,中伤流言声遍地都是,人间的暗箭也让人防不胜防。清醒的勇士为了拯救那些还在沉睡的人们而扛起了那道即将要落下的闸门,牺牲自己以期换得大家的醒悟,结果却让人失望,不仅牺牲了自己而且还充当了那些庸人聊以慰己的话题。
统治者的不断压制,人们骨子里的奴性不断加深,缺少了信仰,想做一辈子的安稳的奴隶,就一直在这个黑屋子里睡去乃至死去。哪怕是大革命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根本没有什么改变,依旧过着被奴役的日子,交租,承受贫困,生育、死亡,连孩子唱的歌都未改变。在鲁迅看来,那个社会根本看不到生机,有的只是庸常、重复、模式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了无生趣、如同一潭死水般的沉寂。
与此同时,本来充满人情味的“鬼”——无常最后在专制高压下,变得冷血无情,再无人情味可言。专制高压下,人性已经全无。
专制社会下,麻木无情的人和有情的“鬼”
鲁迅之所以写《无常》,其实是以地狱来比照社会,人世间即地狱,这地狱的历史和“吃人”的历史一样长久。专制社会中,民众被奴隶,从“人变为鬼”,其命运也和地狱中的鬼一样。
在鲁迅看来,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就是一个专制社会、黑暗的社会,只不过是几千年来人间地狱的延续。战争的烽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控制力空前强化,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为了有限的资源而明争暗斗、互相抢夺。
上层为了权力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中层以及社会精英分子们逐渐犬儒化,他们清楚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在强权面前只能逆来顺受,根本无力反抗,所以也就干脆认命,放弃改变,只希望维持当前这种舒适的状态,别想着去改变什么。
当社会上层和中层都在忙着争权夺利的时候,社会底层就沦为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生存竞争和利益博弈而展开。人们大睁着贪婪的眼睛,到处寻找机会,一旦看准了便扑上去大咬一口。不是你撕咬别人,就是被别人撕咬。
而每个人之所以如此,根本所在专制暴政。政治上的高压,经济上的剥削,思想上的控制,社会的严控,权力对人的身心的控制弥撒在社会每一个角落,最终控制人的成长和完善。社会对人的控制导致每个个体完全失去了主体性,体存在的意义消失殆尽,人也就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力量最终使人失去自我,个性全无,变成了形式化的受人摆布的机器。
于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在照章办事,都在掩盖自己的表情,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人会去真诚面对哪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每个人都把自己和其他人隔离开来。根本不愿意与人交流,因为没有信任存在的空间,人与人变得异常冷漠,人们之间不存在互相关爱,人性扭曲,民众逐渐变得麻木不仁、百无聊赖、死气沉沉。